砷中毒餘威猶存 奇美醫研究顯示與皮膚癌有高度相關性

記者李文生/台南報導 2019-03-07 15:52

奇美醫29年研究顯示,砷中毒與皮膚癌有高度相關性。

台灣西南沿海居民從1920年代開始,飲用含有過量砷元素的深井水,不僅造成烏腳病流行危害民眾健康,如今烏腳病已絕跡,但經奇美醫學中心29年來研究顯示,砷中毒餘威猶存,與皮膚癌高度相關性,不可不慎。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呼籲民眾,如皮膚出現不明病灶或病灶持續增大時,應尋求專業皮膚科專科醫師診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避免皮膚癌前病變成為皮膚癌。

皮膚病變。

皮膚病變。



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收治一名78歲男性患,身上軀幹有很多紅色、褐色及白色斑塊,直到發現有紅色斑塊越來越厚且形成腫瘤狀,乃到該院求診。經切片診斷紅色腫瘤為皮膚鱗狀細胞癌,詢問病史發現從小喝深井水,因此診斷為慢性砷中毒。

鄭醫師指出,台灣西南沿海的台南學甲、北門與嘉義的布袋、義竹等地,為慢性砷中毒盛行區,不僅造成烏腳病盛行,也出現膀胱癌與肺癌病例。根據該中心1979年至2007年研究,當地居民皮膚癌的標準化發病率及年齡標準化發生率,與非盛行區域相比,鱗狀細胞癌多4-6倍,基底細胞癌則多出3-4倍。標準化發病率在自來水普及後明顯減少。此研究顯示,砷中毒與皮膚癌有高度相關性。

鄭醫師表示,皮膚是最容易用肉眼觀察到的器官,當皮膚上出現不明病灶或病灶持續增大時,應請皮膚科專科醫師診治,避免皮膚癌前病變進展成皮膚癌。如果已經出現皮膚癌,以手術切除為首選,經皮膚科醫師評估,也可能選擇使用放射治療。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