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月餘竟罹直腸癌 微創手術保肛

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2019-01-15 13:04

江醫師問診情形。林重鎣攝

53歲王老師最近發現排便習慣改變, 且肛門出血情形持續一個多月,赴醫檢查確診為直腸癌第一期, 令他十分震驚,不僅得放棄教職休養, 還擔心需做人工肛門影響生活品質,所幸症狀發現得早,透過「 經肛門微創手術」挖除肛門口腫瘤,再搭配五週電化療後, 王老師不但成功保肛,也延續最熱愛的教學工作。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江驊哲表示,王老師教學認真, 生活規律,也無任何不良習慣,十分不解為何會罹癌, 研判可能長年教學、研究兩頭燒,工作壓力大, 進而埋下罹癌的主因。

江驊哲指出,患者到門診檢查時,僅透露「血便拉了一個多月, 感覺不太對勁」,經透過肛門指診及大腸鏡檢查, 發現直腸部位竟長出一顆約1.5公分的腫瘤, 核磁共振及切片證實為直腸癌第一期,所幸腫瘤病理組織分化良好, 距離肛門口約3公分,透過經肛門3D微創手術切除病兆, 仍能保有原本的生活品質。

江驊哲解釋,直腸是肛門和乙狀結腸之間的一小段腸道, 主要功用為儲存糞便,直腸癌患者約佔大腸直腸癌患者的4成, 多數病人因害怕開刀切除肛門後,須於腹部裝置人工肛門, 不僅得時常清理排泄物,更擔心身上不時飄出異味, 影響社交生活及尊嚴,故拖延疾病且置之不理,不願積極治療。

江驊哲介紹,傳統直腸癌手術經腹部進行手術, 大致有分低位直腸切除合併人工肛門手術, 或腹部會陰聯合切除手術,可使用微創腹腔鏡或者剖腹手術進行, 兩者都有機會裝置人工肛門,且影響排便功能,而「 經肛門微創手術」是由肛門口進入,將直腸腫瘤完整切除, 腹部完全沒有傷口、恢復快,也不會切除肛門, 使肛門控制排便的功能可完整保留,術前或術後搭配電療, 可預防腫瘤復發

江驊哲提醒,5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平時也應觀察糞便的型態,若出現大便變細、有解不乾淨之感、 血便、體重驟降、不明原因貧血等狀況,應盡早就醫, 基本上一天大便3次,或3天大便一次都屬正常, 若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就要提高警覺,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