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鳴雲揚」紀錄片映演,寫下屬於雲林人光榮時刻,打造璀璨燈會耀雲林的感動。(記者陳昭宗拍攝)
2017台灣燈會在雲林「吉鳴雲揚」紀錄片9日於北港文化中心家湖廳上演,化身燈會最大燈組的國定古蹟朝天宮、水道頭文化園區浮躍在水面上的魚躍龍門、北港觀光大橋、廟前大街、甕牆巷弄高掛著花燈的場景,用最璀璨華麗的傳統花燈技藝訴說雲林在地特色與歷史文化,由副縣長丁彥哲、鎮長張勝智帶領觀賞賓客,走入燈會原鄉的世界,重溫2017台灣燈會的燦爛與感動。
副縣長丁彥哲表示,2017台灣燈會圓滿閉幕至今已有半年的時間,但是燈會期間的美麗景致與賞燈的感動仍然被大家所津津樂道;燈會雖然僅有9天的展期,但卻完全實踐了「友善大地、多元文化、燈會原鄉」三大主軸,更創下1360萬的參觀人次、100億元的經濟效益,以及「佔地50多公頃的歷年最大燈會面積」、燈會史上第一次的「新住民主題燈區」、超過「萬人以上的燈會志工」、「巨型偶戲花燈與藝閣文化」在地藝文發揚、燈會期間「垃圾減量三分之二」,以及「國定古蹟朝天宮化身燈會最大燈組」等許多第一,這些都是2017台灣燈會在雲林創造難以突破的佳績,也都是雲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丁彥哲指出,縣府團隊暨鄉親夥伴以不到一年的期間籌備「2017台灣燈會在雲林」這前所未有的全國性大活動,雲林縣70萬人把燈會當成全縣最大的喜事來辦理,從縣府團隊、到花燈原鄉北港的藝師們、主動參與服務民眾的萬人燈會志工等等,這些正港的雲林人,共同參與燈會的工作,一步一腳印,實現雲林夢,讓這個雲林的第一次盛會,締造了許多的不可能紀錄,證明雲林人有能力做得更好。
鎮長張勝智也表示,北港為燈會的原鄉,因宗教文化的濃烈信仰色彩,讓花燈傳承到雲林後從此扎根。其中超過一甲子的藝閣,更為源自聞名海內外北港朝天宮的宗教活動,北港可謂是人文薈萃、民風淳樸的代表性鄉鎮,更是眾多藝師固守的文化重鎮,堅持在雲林發展的這些在地師匠,不管是在台灣的歷史、文化、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貢獻,也正因為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對於傳統文化的堅持,才得以將這些台灣特有的文化特色保留至今,成就2017台灣燈會在雲林的工藝風華與文化特色。
「吉鳴雲揚」紀錄片導演楊政達表示,2017台灣燈會在雲林豐碩、艱辛及充滿淚水的準備過程與最璀璨亮麗的成果畫面,由攝影團隊走遍雲林山區與海邊,用空拍及最真實的角度,拍攝超過700個小時影片,將雲林人在燈會的努力濃縮成這充滿雲林故事雲林味的「吉鳴雲揚紀錄片」,記錄下雲林縣如何在強勢對手中取得2017台灣燈會的主辦權,雲林藝師們如何堅持用他們的雙手守護這百年的文化、社區的人們如何在燈會中讓他們的花燈發光發熱、雲林人們又是如何創下這不同以往的台灣燈會,寫下屬於雲林人光榮時刻,打造璀璨燈會耀雲林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