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哨角工藝師魏幼謙 吹響「匠人魂」

記者陳昭宗/地方報導 2017-08-08 09:10

縣長李進勇親自授予魏幼謙老師「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哨角製作技術」證書,文化總會則致贈精緻手工刺繡的匠人魂錦旗。(記者陳昭宗拍攝)

中華文化總會在北港文化中心推出首支「匠人魂」系列紀錄影片哨角篇,紀錄了現年91歲出身北港哨角工藝師魏幼謙,展現北港的媽祖宗教文化,雲林縣長李進勇、文化處長林孟儀、新聞處長張凱傑、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锝、雲林縣傳統工藝文創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蔡享潤一同搶先觀賞。

活動邀請北港建國國中哨角團、斗南玄池民藝會館官將首帶來精彩表演,為「匠人魂」系列影片揭開序幕,並由工藝師魏幼謙將親手製作,由文總捐贈的六支哨角贈送給建國國中的學生,傳承意味濃厚。

縣長李進勇表示,北港鎮因媽祖文化而名聞遐邇,而且宗教、文化、技術等各方面均保存相當完整,透過中華文化總會匠人魂的首部紀錄片,向北港出身的哨角工藝師魏幼謙表示敬意,匠人魂系列紀錄片為保存傳統記憶,首批預計拍攝六個達人,第一支發表就是魏幼謙老師,展現從北港散發出來的宗教文化活力,更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保存推廣。

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指出,此次匠人魂系列影片,預計拍攝6名職人,每部短片約3分鐘,目的是提倡並鼓勵一生從事一種事業的匠人精神,也就是日語的「一生懸命」一輩子專心只做一件事的意思,這樣的匠人精神在重視工藝的日本與德國都相當重要,因此在現代社會、科技時代特別需要提倡,目前台灣這種精神慢慢消失,雖然能可在偏遠的地方發現,但往往不受重視,因此中華文化總會特別重視及推廣這樣的精神,未來也將持續透過臉書專頁、youtube、高鐵、華航等頻道,用短片方式傳播。

李進勇也說,「匠人魂」系列紀錄影片表達在地精神以及強烈的生命力,首部哨角篇主角魏幼謙老師出生雲林北港,家就住在北港朝天宮後方,從小熟悉媽祖遶境的各種儀式,12歲開始跟師傅學修屋頂等鈑金技術,喜歡動腦筋復原損壞的器具,20歲時投入北港朝天宮的「震威團」哨角會,因發現團內有12支清領時期購自泉州的銅號角,已殘破不勘,他運用板金技術開始修理舊哨角,同時更設法改善缺點,讓共鳴更嘹亮。他動手打造,無師自通,以3年時間做出歕喙,最後捨棄鑄模方式,用銅板焊製角的獨門技法,研習7年,成為全台首位手工哨角藝師。他獨到的哨角手工製法,是一門匠人學問,估算全台約一半的銅哨角都出自其手、默默傳遞匠人魂。

哨角工藝師魏幼謙表示,自己手工製作哨角,比起大陸機器製作,更輕巧好吹,而且音階更多,大甲媽祖廟就曾一口氣訂購36支,不過因為純手工加上品質要求,得花上一年才能交貨,對方也願意等候。至今仍秉持著真正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做最好出去才會有名。

縣府也表示,人一生堅持專注、把事情做到極致,而魏幼謙老師以手工把薄銅片焊接串聯方式製作哨角和喇叭口,放音的喇叭口弧度及口徑嚴格依照「文公尺」的吉祥尺寸製作、不採取鑄模方法,以手工將整塊的銅研模、焊接、裁剪修整,製作能吹出多個音的吹嘴和哨角,更是工藝極致的表現。

職人百工是國家根基,象徵社會百業的朝氣,許多在地職人更是默默創造、累積台灣優秀的文化創意軟實力。為了紀錄台灣百工百業生態,文化總會在傳統技藝與創新技藝領域中尋找6位在地職人,每個月推出一支3分鐘的紀錄短片,串聯6位不同的「匠人魂」,讓大家看見台灣在地職人的人生哲學,留給下一世代珍貴的文化紀錄。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