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推動跨越黑潮計畫 6月將實驗航行至綠島

地方中心/台東報導 2017-04-14 08:20

(圖/台東縣政府新聞傳播科提供)

從語言學與考古學的研究,台灣很可能是南島語族征服大海的出發地,但依據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史研究群長」海部陽介博士推論,日本民族起源之一,極可能是從台灣渡海登陸沖繩群島的「沖繩路線」。為進一步了解沖繩路線的可能性,史前館與日本科博館正共同推動「2017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台灣沖繩之間航海探索計畫」,目前正以阿美族製作竹筏知識為基礎,加入舊石器時代工具的限制,打造三萬年前的模擬船,並將於六月進行實驗航行,預計航向綠島,以證實當時人群從台灣航向沖繩的可能性。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讓民眾更瞭解史前的台灣, 13日在卑南遺址公園辦理「東台灣史前海洋文化探索座談會」,並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共同腦力激盪,一起發想「史前台灣海洋文化」可能的研究方向,共同探索日本、沖繩與台灣海洋族群文化可能的連結。

座談會邀請中央研究院臧振華院士講述『舊石器時代之石器製作』,並由陳文連技師進行現場演示,復現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作。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館長はやし よしひろ (林良博館長) 特別前來出席該次座談會,會中史前館林志興副館長、海部陽介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黃智慧助研究員、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黃正德總幹事、台東大學劉炯錫教授、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江偉全博士等人進行交流與座談。

臧院士表示:在文化部支持下,八仙洞進行了五年的考古計畫,迄今八仙洞已試掘30幾個洞穴,出土三萬多件石器,年代涵蓋舊石器石時代、先陶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八仙洞是海蝕洞穴群,蘊含台灣最古老的人類文化—長濱文化(年代大約是距今三萬年到一萬五千年前),是台灣目前發現唯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國定遺址。長濱文化人依靠打獵及捕魚維生,具有原始的石器打製技術,以河灘或海灘上的礫石,多次實驗後推測經由摔砸法與敲擊法,打製成具有砍伐、切割功能的工具。現場臧院士請長期參與八仙洞考古計畫的陳文連先生,現場進行石器製作的演示。

跨越黑潮計畫製造竹筏(圖/台東縣政府新聞傳播科提供)

跨越黑潮計畫製造竹筏(圖/台東縣政府新聞傳播科提供)



根據八仙洞出土的石器研究顯示,分布於長濱以北至水璉最堅硬的石材『變質砂岩』是主要的材料,製作方法以摔砸法、銳稜砸擊法來製作。演示現場地上放置石砧,陳文連先生手持石頭以一定的角度進行摔砸,即做出可切割或砍伐的石片器,再利用銳稜砸擊法還可製造出砍伐石器。八仙洞出土的石器工具幾乎都是經過多次敲擊,顯示工具重複砸擊,以將石器做最有效益使用。臧院士表示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工具用於砍竹、伐木、割肉是遊刃有餘的。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館長はやし よしひろ (林良博館長)致詞時說到自己於47年前即到過蘭嶼,當時是為了做家畜飼養的研究,對於此次與史前館的合作表示樂觀其成,也希望能達成實驗研究的目的。海部陽介研究員則再次於現場簡報他的推測與發現,並說明『跨越黑潮計畫』的內容。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黃正德總幹事曾參與「蘭嶼拼板舟ipanga na,1001跨越號航行台灣」計畫,現場提供了自己2次(綠島、蘭嶼)跨越黑潮的經驗,建議要參考氣候、洋流做最妥適的航行規劃,划船人的體力更是重要的考驗。

中央研究院黃智慧助研究員論述她對於臺灣原住民族與琉球、與那國島、巴丹島等相關的研究發現,依據文獻確實有許多的相似處,間接提供可能的連結關係。台東大學劉炯錫教授專研阿美族竹筏多年,也與海部陽介教授有過多次的交流與合作,他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研究能與東臺灣海域相關。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江偉全博士是海洋洋流與魚類專家,本次計畫也希望藉助他的專業提供航行計畫的參考。

史前館林志興副館長表示:本次座談會專家學者的意見,提供我們對於「跨越黑潮」計畫有更多不同的思考點,也讓計畫更具有挑戰性。我們更希望透過探討與發現,凝聚對於史前海洋遷徙有興趣專家學者與民眾,形成具有研究能量的組織,共同來解開更多史前文化之謎。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